其一蝶恋花?春游
绿野声声催布谷,芳草萋萋,粉蝶穿花舞。流水小桥疏竹处,谁家玉笛飞清曲?风卷柳丝千万缕。碧水烟波燕子斜飞去。曲径幽轩联妙句,花丛晚照留春驻。
其二蝶恋花?惜春
昨夜潇潇风雨骤。晨卷湘帘,触目伤心树。香径落红飏柳絮,花魂飘泊归何处?空立庭轩愁满绪。无计留春,一任芳菲去。泪浸秦筝飞玉柱,千丝万缕同谁诉?
这的确是两首很秀雅婉丽的好词。第一首写暮春三月,女士和一群好友游春。田野里已是布谷催种,农忙已到,郊外园林还是春光明丽。芳草如茵,散发着清芬,小蝶们已穿上了新裙,欢快地翩翩起舞于花间草地。词女也回复了青春,和同伴们踏行在林间草地,脚下是窄窄小桥,桥下是淙淙流水,水中还飘着几片花瓣。突然,一缕清悠的笛声漾来,循声寻去,似乎是从那疏竹稀柳掩映的人家传出的,真令人神往啊。词人们继续前行,拂开风荡的柳绦,欣赏水雾轻浮的小湖,看燕剪春风,身戏碧波,止不住吟起诗来,又情不自禁地举起了照相机。一个个争先恐后,或站于芳径,或戏于清波,或花前柳旁,或山下棚侧,或群或单,或嘻或哈,荧光闪闪,咔嚓声声,乐在其间,全忘老之已至矣。( 文章阅读网: )
第一首是欢快的,至少是“淡淡的欢乐”,毕竟是乘时游春嘛。而第二首则不同,时令已是暮春,而且偏偏又下了暴雨。风狂雨骤,且还潇潇不住。以至清晨起来,急卷绣帘,目投窗外,不忍观啊,已是落红满地,枝偃色黯!天放晴了,清风漾着丝丝柳絮,飞呀,荡呀,真是“嫁与东风春不管”了……春啊,你就走了?你飞向了哪里啊?诗人再也沉稳不住了,以至久立玉阶,“愁满”情怀。回到空闺,拂去细尘,揭开绣罩,摆出琴筝,抚筝拨柱。然而弹出的竟是缕缕幽思,更使人抑郁,弹不下去了,似乎连玉弦也被泪浸水泡了……词人怅惘地推开琴筝,一声长叹,这…这…如丝如烟的一腔幽怨能向谁言啊,谁又能解我之嗟啊……
词人把我们带进了她的情感世界。她的欢不用说了,至于她的抑郁怅惘,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明究竟。赏析她的是作,至少以下这几方面是成功的,值得我们学习。
其一、写境(景)造境(景),景美情融。两首词都出色地描画了景色。王国维先生说:“有造境,有写境……所造之境,必合乎自然;所写之境,必邻于理想。”江南女士游春惜春都是缘于其时,身临的是实境,词中所写春草、翠柳、小桥、流水,乃至花谢、絮飞都是春天之实景。然而她不是照相,也不是纪程,她的景是“造”了的,她把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或见到的一些景物“剪接”到了一起,如“芳草萋萋,粉蝶穿花舞”,那时并没有蝶,还早呢。再如“风卷柳丝千万缕。碧水烟波燕子斜飞去”,这斜飞的并不一定就是燕子……女士是在填词,以景达情,情融于景,不是在作新闻报道,她的造景是“邻于理想”的。
其二、语雅而蕴,秀丽清芬。读她的这两首词,我惊佩她造句的功底,不仅仅是句秀语美,而且多有典雅之句,很多意象来自于古代名家诗词。嵌于词中,或显或暗,不露刀斧痕迹。“流水小桥疏竹处”是“小桥流水人家”(马致远)和“疏影横斜水清浅”(林逋)等人名句的重组;“谁家玉笛飞清曲?”引自“谁家玉笛暗飞声,散入春风满洛城。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“花丛晚照留春驻”源自宋祁《玉楼春》名句“为君持酒送斜阳,且向花间留晚照”,“昨夜潇潇风雨骤”是李易安名句的再造;“花魂飘泊归何处”取意于《红楼梦》林黛玉的《葬花词》……词要婉丽典雅,必须适当引用些古典词语,从上词来看,江南女士引用嵌缀或重组、仿造,是恰当而成功的,这是她平日细读强记的结果,这给我们很多启示。
其三、练字成功,用字堪赏。诗词是语言的艺术,遣词造句是诗家之大务。我们初学诗者更应致力于此,江南女士在这方面给我们树起了榜样。两首词中很有几个字用得非常好。“绿野声声催布谷”应是布谷鸟在绿野之中声声啼叫,催耕播种,为了平仄,更为了营造环境,以境托声,她故意颠倒句式,将布谷陈于后,一个“催”字化鸟为人,显出了春光大好,不等人也。“碧水烟波,燕子斜飞去”,境美,燕子一飞,更出生气,而“斜”字最能状小燕子水上飞飞翔姿态,引人欣悦。“香径落红飏柳絮”,柳絮轻飘,随风而飞,这个“飏”字用真好。“飏”,飞,飞扬,也作缓缓行进状,陶渊明“舟遥遥以轻进”,毛主席词句“杨柳轻飏,直上重霄九”,这些名句她都铭记于胸,故能随手拈来,恰到好处。
都好么?见仁见智,哪能一律。转一个角度,也可说出这两首词的种种问题。其根本的问题无外是难合“三新”(思想新、感情新、语言新)的要求,而且单就用韵也存在新老相混的毛病(词韵《词林正韵》与《中华新韵》不能混用,她注明用的是“ū”即《中华新韵》中的“十四姑”,但又夹杂了“ǖ”,而“ǖ”属于十二齐)。然而,我应补充强调的是她是个普通学员,名不见传媒,虽会玩电脑但还不敢在网上发诗词的女士,她年纪也不轻了,学诗词时间也不长,对诗词只是“好玩”,怎么能要求那么高呢?现在她已经够高了,我们期待也相信她会继续“好玩”诗词,写出更多更好的新作。
2008年5月16日于化谷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