鹜,作为一个多音字,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。它既可以是鸟类的一种,也可以表示“追逐”、“追逐而不得”等含义。本文将从鹜的多音字组词入手,探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之美。
一、鹜的多音字组词
1. 白鹜
白鹜,指白色的野鸭。在我国古代文学中,白鹜常被用来象征纯洁、高洁的品质。如唐代诗人杜甫在《登高》中写道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这里的“白日”即指太阳,与“白鹜”中的“白”字相呼应,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
2. 鹜食
鹜食,指野鸭的食物。在古代文学中,鹜食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。如宋代诗人陆游在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》中写道:“鹜食岂知味,鸥鸟尚自惊。”这里的“鹜食”即指野鸭的食物,与“鸥鸟”相对,表达了诗人对品德高尚者的赞美。
3. 鹜行
鹜行,指野鸭的行动。在古代文学中,鹜行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。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中写道: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”这里的“鹜行”即指野鸭的行动,与“王孙”相对,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。
4. 鹜集
鹜集,指野鸭聚集的地方。在古代文学中,鹜集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聚集。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《登鹳雀楼》中写道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这里的“鹜集”即指鹳雀楼,与“白日”相呼应,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。
5. 鹜翔
鹜翔,指野鸭飞翔的样子。在古代文学中,鹜翔常被用来比喻人的飞翔。如唐代诗人李白在《将进酒》中写道: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”这里的“鹜翔”即指李白自己的才华,与“黄河之水”相呼应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豪放态度。
鹜的多音字组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之美。通过对“白鹜”、“鹜食”、“鹜行”、“鹜集”、“鹜翔”等词语的分析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、对品德高尚者的赞美、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壮丽景色的赞美。这些词语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语言表达,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参考文献:
[1] 杜甫.《杜甫全集》.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[2] 陆游.《陆游全集》.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[3] 白居易.《白居易全集》.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[4] 王之涣.《王之涣全集》.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
[5] 李白.《李白全集》.北京:中华书局,197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