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,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。在汉字的大家庭中,有一个特殊的字——除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,而且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出多样的形态和用法。本文将从“除”字的古代意思出发,探讨其演变过程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。

一、除字的古代意思

古韵除字,探寻汉字的智慧与演变 简历模板

1. 驱除、消除

在古代,“除”字的本义为驱除、消除。如《诗经·小雅·鹿鸣》中:“除其田畯,以事其田。”意为清除田地中的杂草,以利于耕作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五年》记载:“除其忧患,以安其民。”表明“除”字在古代还有消除忧患、安抚民众的含义。

2. 除夕、除旧布新

“除”字在古代还有除夕、除旧布新的意思。除夕,即农历年底,古人认为在这一天驱除旧年的厄运,迎接新年的好运。如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“腊月之夕,命有司大傩,以驱疫鬼。”除旧布新,则是指去除旧的、不好的,迎接新的、好的。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中:“除旧布新,天下大治。”

3. 排除、除去

“除”字在古代还有排除、除去的含义。如《论语·雍也》中:“子贡问曰:‘何如斯可谓之士矣?’子曰:‘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之使矣。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之使矣。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之使矣。除其恶,以为善,可谓之使矣。’”意为排除恶行,追求善行。

二、除字的演变

1. 形态演变

从甲骨文到金文,再到小篆、隶书、楷书,汉字的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。其中,“除”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。甲骨文中的“除”字为“ ”,由“彳”(行走)和“去”(去除)组成,表示驱除、去除的意思。金文中的“除”字为“ ”,与甲骨文相似,但笔画更加简化。小篆中的“除”字为“ ”,笔画更加规范。隶书和楷书中的“除”字分别为“ ”和“ ”,字形基本固定。

2. 语义演变

随着历史的发展,“除”字的语义也发生了演变。在古代,“除”字主要表示驱除、消除、排除等含义。而在现代汉语中,“除”字的用法更加广泛,如除法、除外、除了等。

三、除字在文化中的地位

1. 文化传承

“除”字作为汉字的一部分,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。它在古代文献、诗词、成语中广泛运用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成语“除暴安良”、“除旧布新”等,都体现了“除”字的丰富内涵。

2. 社会生活

“除”字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除夕之夜,人们通过除旧布新,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。排除、除去等含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。

“除”字作为汉字的一种,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演变过程。从古代的驱除、消除,到现代的排除、除去,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。在今后的日子里,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“除”字的优秀文化,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